【城市观察员 林微 上海报道】2025年夏季,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梧桐树荫下,94岁的张阿婆坐在修缮一新的石库门天井里乘凉;与此同时,隔壁新改造的共享办公空间里,95后插画师小王正在创作海派风格的数字作品。这两个相隔仅一墙的场景,构成了上海城市更新最生动的注脚。市规划资源局数据显示,上海已完成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286万平方米,改造后的老建筑利用率达92%,较传统改造模式提升45个百分点。
一、更新哲学:从"大拆大建"到"微创手术"
在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,建筑师李伟展示了"结构加固+功能植入"的创新工艺。"我们保留了90%原有砖墙。"这种"修旧如旧"的改造模式已申请23项专利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社区参与机制。虹口区春阳里的更新项目中,居民投票决定了公共空间设计方案。"我们收到了187条有效建议。"项目负责人周明说。这类参与式改造已覆盖68个社区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 二、功能重生:老房子的"七十二变"
在杨浦滨江的老厂房,由工业遗迹改造的"绿之丘"已成为网红打卡点。"日均客流超5000人。"运营方介绍。这类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年产值达38亿元。
更富创意的是复合业态探索。静安区陕西北路的"老弄堂民宿+"项目,融合了居住、文创、餐饮等功能。"入住率常年保持85%以上。"业主代表陈丽表示。
上海龙凤419贵族 三、文脉传承:记忆载体的当代诠释
在徐汇区"建筑可阅读"项目中,扫码即可了解每栋老建筑的前世今生。"累计访问量突破1200万次。"文旅局王处长介绍。这类文化解码工程已覆盖2000余栋历史建筑。
更具深意的是非遗活化。黄浦区推出的"石库门营造技艺"体验课,吸引了上万年轻人参与。"我们要让技艺传承下去。"非遗传承人吴芳说。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【专家视角】
"上海探索出了历史城区活态保护的新路径。"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凯评价,"既守护了物质载体,又延续了文化基因,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中国智慧。"
随着《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》深入实施,到2027年将完成500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保护性更新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(完)